糖尿病在中醫學屬於「消渴病」,主要由於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、勞累過度等因素導致人體陰津虧損、燥熱偏勝所引起。如延遲醫治,可由單純陰虛演變為氣陰兩傷或陰陽俱虛,甚至血脈瘀滯。病變的臟腑主要有肺、胃及腎,而以腎為關鍵,並可波及多個臟腑,病變影響廣泛,可併發多種病證,如心血管病、糖尿病性腎病、糖尿上眼、皮膚感染、糖尿足、肺結核、腦血管病等,嚴重者可致殘廢或死亡。
由上面那個故事可以看出,中國的「上醫」和「中醫」的思想,在2500年前左右就已經有了 。
中醫用相生相剋的概念解釋五臟六腑的關係,五臟有「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」,在相生的部份,是「肝生心、心生脾」的關係,因此,肝和心也會影響脾胃的功能。
中醫所指的心,除了心臟,還包括自律神經和腦神經,所以工作壓力大的人,容易「心火過旺」,心火過旺也會影響脾胃。
此外,肝主調達疏通,當一個人鬱悶想不開時,肝氣就會不順,所謂「肝氣鬱結」。肝火如果太旺,就會干擾到其他臟器,腸躁症就是個好例子,從肝影響到脾,是中醫所說的「肝木剋脾土」。
用後現代醫學的說法,「上醫」屬於養生學,「中醫」屬於保健學,或都叫預防醫學,下醫才是今天理解的醫學.
|